道家的“无为”,并非是“无所作为”“碌碌无为”,什么事也不做,只是不做那些愚蠢的、无效的、无益的、无意义的,乃至无趣无聊,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。无为是一种超然的智慧,它又体现为一种快乐原则。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摆脱世俗名利的缠绕和羁绊,才会不为名利所累、金钱所惑,才不会自寻烦恼。当然这里并不是说,人们不应该去追求功名。无论是为官从政,还是经商下海,人人都想功成名就,这是正当的追求,无可厚非。说无为,是“无为而治”的无为,在名利问题上,要拿得起,放得下,一边享受着名利,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,所羁绊。
无为的要义在于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,不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,不醉心于蝇营狗苟之当。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劳的人不会有成绩,一个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不会有作为,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,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,一个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。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,不仅是声色犬马消费享乐的诱惑,而且还包括急功近利的诱惑,才能有所为。有意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,这正好说明强求而不得。
许多时候,我们对生前身后的功名期待颇多。对于前世,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,对于后世,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,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。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强求呢?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,是幻想的冲动,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。
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,无所求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。
展开全文
无所求能使人平静、安详、达观、超脱;不知足使人骚动、搏击、进取、奋斗;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,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。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,势必劳而无功,若知可行而不行,这就是堕落和懈怠。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“度”的问题。度就是分寸,是智慧,更是水平,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,树木才会发芽,也才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。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,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。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,无所取,无所需,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。在知足的状态下,一切都会变得合理、正常、坦然,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?
无所求是一种境界。无所求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,在无所求的人眼里,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,没有蹚不过去的河,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,而绝不会庸人自扰。无所求是一种大度。大“肚”能容天下事,在无所求的人眼里,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。在他们的天平上,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。
无所求是一种宽容。对他人宽容,对社会宽容,对自己宽容,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,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?知足常乐,此之谓也。
其实,幸福是一种感受。人们不要忽略了就在身边的幸福。比方,一个美满的家庭,成员同舟共济,一片温馨气氛;一份尚可的工资,虽然日子过得紧巴点,但粗茶淡饭管饱,全家与疾病无缘;祖上不曾显赫过,更没有远涉重洋的经历,但却留下为人要靠自己诚实劳动的遗训,活得分外踏实;父母没大本事,没有能力庇荫自己下海发财,人仕高升,但却教给自己乐观向上、诚挚待人的好品德,因而人际关系融洽自在;乃至生个孩子,既不是天才,也不白痴,但却懂得孝顺父母,自尊自爱,令父母省去了许多麻烦等等。我们身边的幸福无处不在,这些看来似乎都很平淡,却恰恰是普通人正在享受的幸福,只不过人的感受不同而已。
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,是不要活得太累。这话的意思大约是告诫人们不要自寻烦恼,而要自寻乐趣,活得自在一些。那么,无所求便是最高意义的追求,达到此境界,必能领会快乐的真意。
本文内容来自书刊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非礼勿视的意思
iPhone线控设置方法